《望洞庭》教学反思

时间:2025-06-23 10:15:00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反思1

【课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简说】《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故名为“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别出心裁地描绘了一幅玉宇无尘、澄静空明、淡雅静丽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学生通过学诗看图,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教学片段】

师:读了“潭面无风镜未磨”你读懂了什么?

点拨:

未就是──没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没有风,就像还没打磨的镜子一样。

师: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铜镜。

师: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还没打磨的铜镜。假如有风呢?还似镜子吗?

生:有风的话就有波纹了。

师:只有“潭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良好。

《望洞庭》教学反思2

《望洞庭》是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秋月图。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词意、句意、诗意,进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将想画面、多朗读、谈感受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画面的景色,边谈自己的感受,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在写法上我也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学生在多读、明诗意的基础上,找出了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通过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填表,懂得了比喻的意义和作用。

在读诗、背诗时,我采用了中国传统读书法进行指导,让孩子们读出了诗的节奏和感情。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整节课我采用了“学习古诗五步法”进行教学,目标明确。多媒体融合教学,使教师教学、文字、画面、音乐以及创设情境得到了有机统一,使课堂高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洞庭》教学反思3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望洞庭》教学反思4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懂得的少,学得慢,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我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

师问:“大家已预习了《望洞庭》一文,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

一生:“我很佩服刘禹锡能写出这样的诗。”

一生: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洞庭湖的景色很美。”

一生:“诗人的语言生动,用词很讲究。”

就这样,一连四、五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首诗,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同学们又春笋般地举起了手。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好好向刘禹锡学习写诗,我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学习诗中的词句,并且再读一些刘禹锡的诗。”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学习作者写诗的方法,比如讲中的比喻手法很值得一学。”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让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学们自定的学习目标,我都──给予肯定,还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说,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效很大。

我想,只要每位老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望洞庭》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此处隐藏2610个字……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望洞庭》教学反思12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望洞庭》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望洞庭》教学反思14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我通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提高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备课要精心

在理解诗意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诗的大意。此时我提问学生诗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积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积是2789平方千米,最深处达30.8米,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洞庭湖。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说课的时候,闫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字典,得到了答案。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备课必须全面,细致。

二、重点要突出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中的比喻句展开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1、理解“湖面无风镜未磨”

怎样理解“镜未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出示了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在对比着洞庭湖的图片,可以体会到因为现在的时间是傍晚,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为作者是远望,再加上湖面无风,所以会出现湖面出现“镜未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出现这种效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理解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图片,课上给学生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望洞庭》教学反思15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