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作文600字四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作文600字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笑口常开”“开门见山”......我们举行了第一场成语接龙。
我们以击鼓传花的方法来进行接龙,只听老师的一声号令:“准备开始,心想事成!”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往下传,只听见一声突如其来的“停!”大家立刻暂停,结果小毛巾落到了叶皆手里,他慢悠悠的起来,摸了摸后脑勺,双手使劲捏毛巾,恨不得从毛巾里挤出个词来,心里还不停的嘀咕着:“成,成成……。”结果他还是主动认输,为大家表演了一首古诗。过了一会儿,小毛巾又开始“活动”了“一二三”异想天开!咚!咚!……“停!”只见从我口中脱口而出:“啊!”(其实我早有准备)哈哈!这难不倒我,我理直气壮的回答道:“开门见山!”“答对了!”鼓声继续,可是我得意忘形,拿着毛巾甩来甩去,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下可把坐我后面的同学急坏了,他恨不得一把把毛巾抢过来,“停!”我嗖的一下把毛巾传给下一位同学,他火冒三丈气得说不出成语来,下场和前一位同学一样。“富贵在天”“天长地久”……
我们又开始举行第二轮成语接龙,还等什么快来和我们一起来玩吧!名师点评:成语接龙比赛,很新鲜,课堂很活跃,这无疑是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好成果。通过这么一次比赛就能够看出同学们掌握的成语量,并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成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方法很不错,形式很灵活,小作者写得也很精彩。本文用了浓墨重彩写了比赛的经过,将活泼的课堂氛围和紧张的`比赛写了出来,叙述有张有弛,真的很有意思。只是有一处小错误:“悠悠的起来”应是“慢悠悠地站起来”。
一天,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了一个游戏:我比划你来猜。大家在游戏中洋相百出,做的动作千奇百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特别的还是王一林表演的“翩翩起舞”和我表演的“一刀两断”两个成语。
王一林拿到成语纸条后就变得愁眉苦脸,于是潘司晨立马喊出来:“太简单了!‘垂头丧气’!”王一林一副没睡醒的模样:“不对不对,这个词很难,我正在想。”我们哄堂大笑。王一林尴尬地用双手像鸟儿翅膀一样煽动着,又原地转了几圈。他害羞地望着地上,双手不安地搓动着。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什么意思?是大鹏展翅?还是雏鹰展翅?” 我的心里也直犯嘀咕:飞就飞呗,干嘛还装优雅转圈子,还跳舞,真是多此一举!咦?转圈,跳舞,莫非……“翩翩起舞!”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迅速报出答案。只见王一林长舒一口气说:“对了。”
下一个该我表演了,我自信地走上去,可抽到纸条我就傻眼了:一刀两断,这怎么表演?我当时脑袋乱得像一锅浆糊,着急地想:一刀两断,一刀两断。对了,拿一个东西用手一切,我真是太聪明了!
我就地取材,拿了个文具盒用手在上面一切,我得意地笑了——这多明了,大家肯定能猜出来。可他们偏偏不让我下台,“切菜”“切文具盒”,猜什么的都有。我只好去厨房拿了一把刀,轻轻地假装切文具盒。周运似乎懂我:“一切两段。”对对,接近了!我热切地盯着小伙伴们,期望他们能猜出来,可他们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出来。这时,我又恨铁不成钢地假装剁了几下,站在一旁观战的妈妈出来解围:“这是成语‘一刀两断’,‘一切两段’可不是成语。”终于猜出来了,我拍拍小心脏。
这一天我们一共猜了13个成语,其中一些成语还是我第一次听说呢。这个游戏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新成语。
我们的老祖宗造词的手法无疑是高妙的。昨天,看到“仰人鼻息”一词,感慨良多,写在下面呗。
先说这个“仰”字。为什么一定是仰呢?难道巴结的人身材一定矮三分吗?后来细想,可不就矮吗?巴结奉承者一定躬腰曲身,俯首帖耳,甘言媚词作妇人状。间或偷眼察看“贵人”脸色,而又急急低身下去,益显贵人之伟岸,而自己之卑微。更有甚者,贵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三叩九拜,自称“儿孙”,矮得就不只“三分”了!
再说这个“人”字,当然就是“贵人”喽。贵人贵如何,李白有《古风》,轿车扬飞尘,亭午暗大街。中贵多钞票,连云开甲宅,路逢当权者,气焰何辉赫!鼻息干虹霓,群众皆避匿。
呵呵,终于说到“鼻息”了。这“仰”的不是贵人傲慢的头,,不是贵人不屑的脸,而是“鼻息”,可真有点奇怪了。可是倘若你有“考据癖”,仔细体会,你就会恍然大悟的。
尽管巴结的人甘言媚词,舐痔吮疮,但也不是贵人肚子里的蛔虫。贵人略显赞同时,脸色并不改变,只是头似点非点,眼皮似动非动,鼻孔发出“降抑调”的“嗯”;而不赞同时,也脸色并不改变,头似转非转,眼皮却猛然而动,鼻孔里发出一声上扬调的“嗯――”;再如果拍马的人没有拍到马屁上,或者进献的“寿金”不足以让贵人心动,那么贵人尊贵的鼻孔里发出的不屑的鼻息可就是干脆的“哼”了。
诚如是,那巴结的人则“惶惶急急,汗流满面”,做深刻的自我检讨,掌嘴掴脸,满脸愧色地退下去了。
看看,这词造得高妙不高妙? 有共同志趣的朋友,请加我乐天
开卷有益
【出处】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成语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