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 移动互联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移动互联网是什么?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移动互联网就是下一代互联网——web3.0。

随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顺应了这一发展大势应运而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声音开始纷涌而至:

“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将互联网从电脑延伸至手机上”

……

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是与移动的融合: web3.0=移动互联网

让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经历那些阶段,走到现在,以及未来何去何从。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萌芽期、web1.0时代、web2.0时代。在互联网出现前,PC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孤芳自享”,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因此互联网应运而生。但是在萌芽期,人们慢慢发现,互联网只是局限在少数人,而它的潜力却不仅仅在此,因此,互联网开始出现在普通人的视线中,互联网开始进入web1.0时代。

在web1.0时代,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奇缺,因此,门户网站成为互联网的主流,如新浪、sohu等网站开始暂露头角。接下来是被称为“信息爆炸”的阶段,互联网企业恨不得把所有的报纸、杂志和一切可以搬上互联网的信息都搬上互联网,因此,这一时期互联网的最大问题不是信息过少,而是过多,造成信息的堆砌——用户需要的信息被大量杂乱的信息所淹没,因此,信息的筛选和搜索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这一时期,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公司大行其时,互联网企业中的新宠。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与以往任何媒体不同的是,互联网是最大的舞台,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舞台,而在这当中,“群众的力量”还远远未被挖掘出来。至此,web2.0悄然而至,社区、博客、C2C电子商务大行其道,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搭建一个平台,方便用户的参与——用户参与创建内容、提供信息、进行交易、进行传播。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是在不断“进化”,而在进化的过程中,是围绕一个“中心”一个“特征”展开的——一个“中心”就是“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一个“特征”就是互联网特征:开放、平等、分享、互动、创新。互联网从萌芽期到web2.0时代,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强化用户的互动、分享和创新——说得大一点,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解放的过程,人们通过互联网不断提高沟通效率,不断释放生产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下一阶段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完美的融合,将互联网延伸至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互联网将不再局限于办公室或者家里的PC,而将延伸至PC和任何可移动终端,手机、PDA、MP3、手持游戏终端等等——真正实现人类沟通和数字化生产的大解放。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封闭到开放,就看谁跑等更快、更好。再换个角度,我们从移动互联网本身来分析分析它的“前世今生”。

大概五六年前,当互联网红红火火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在想是否可以照搬它的成功,于是就开发出来一个叫WAP的东西,实质上它就是互联网的翻版,只是它是为手机量身定做的“互联网”而已。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植”和“封闭”。

“移植”——从协议到应用,WAP从互联网移植的痕迹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掉——这也是为什么如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是WAP网站中第一批冒出头来的。只是在这一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们发现手机和PC有太大的不同,PC屏幕大,处理能力强,操作方便,而手机屏幕小,处理能力弱,操作也不像鼠标那么灵活,位置就显得很重要了,于是就开始注重改造和筛选——针对手机的小屏幕进行展示的改造,针对操作不方便进行内容筛选,把内容和位置进行恰当的匹配,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封闭”——这一阶段在平台层面并没有实现WAP和互联网的无缝对接,WAP网络完全是一个封闭的网络,是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面向手机客户的巨大的“局域网”。——这也是为什么手机新浪网和新浪网是分开独立运营的原因。

这一阶段它体现的仅仅是手机随时随地的优势,而没有体现互联网分享、开放的优势。因此,我们姑且把这一阶段叫做基于wap的、封闭的移动互联网。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是手机新浪网、3G门户和移动梦网。

严格意义来说,WAP阶段只能算是移动互联网的雏形,而第二阶段手机和互联网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移动互联网,也就是前文所说的web3.0——在这里,实现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胜利会师”。

在这一阶段,一个重大的变革是通道和应用实现了分离,从而导致在应用层面,业务和平台从封闭走向了开放,花园的围墙被推倒了,移动网络和互联网之间的隔阂没有了,世界变平了!从竞争的角度来看,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突然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对手——除非运营商甘心只做通道。思锐致信许宁认为,通俗一点讲,对于移动互联网,谁都有机会,谁都有可能,不管是传统电信运营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甚至手机厂商,谁都有机会,就看谁跑得更快,更好!

那么怎样才能跑得更快更好?思锐致信许宁认为,很简单,谁能基于原有的优势,实现原有优势的迁移,并且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优势。以电信运营商为例,电信运营商的优势是什么?巨大的用户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运营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怎样将这一优势迁移到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当中。而在这一过程中,电信运营商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在web3.0时代,手机号码不再是客户身份识别的唯一手段,应用识别码也可成为用户的识别码,如QQ号码未来就可能成为通用的用户识别码。这就意味着手机号码对用户的捆绑作用未来可能会消失——就像现在的adsl接入码一样,一旦接入之网络之后就失去意义。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运营商通过一些应用来强化手机号码作为认证的手段,如飞信、手机邮箱等基于手机号码的粘性新业务,将手机号码打造成未来的“网络身份证”。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特征:用户身份可识别的、口袋中的新型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web3.0,也昭示了移动互联网不等于移动+互联网,不等于简单的无线接入+互联网内容服务。实质上,移动互联网体现的是融合——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发生的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二者有机结合出现新的产业形态,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因此,从本质上,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和互联网二者的特征。互联网的核心特征是开放、分享、互动、创新,而移动通信的核心特征是随身、互动,由此不难看出,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就是:用户身份可识别、随时随地、开放、互动和用户更方便的参与。思锐致信许宁认为,移动互联网就是用户身份可识别的、口袋中的新型互联网。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创新将会重点顺应和发挥这一优势: 基于用户身份、基于用户位置、随身、用户高度参与


声明:未经申明,所有文章,皆为原创,版权均属@Byronlee所有。若需转载,请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